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陶春燕 崔宇晴 通讯员 刘明明配资免费体验平台
1985年,第一个教师节刚过,青年周黎明怀揣着父亲的奖品——一个崭新的黑色提包,里面放着一本崭新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,迈入了师范学校的大门,开启了他的教育人生。
2025年,第41个教师节前夕,已是资深教师的周黎明,依然在计划着他退休前的一场教学改革。
37年光阴,足以让时代变迁、让青丝成雪,却从未改变他初登讲台时的热忱。在今年的教师节来临之际,记者走进聊城市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,了解语文教师周黎明的教育故事。
一颗从教的启蒙种子
两代人的教育情怀
“当时从老家到聊城有七八十里地,那个提包就成为了行囊,词典和提包上都印着‘教师节留念’的金色字样,‘奖’字上盖着红章,这是父亲的奖品,是很光荣的一件事情。”回想起1985年秋天,周黎明记忆犹新。那一年,他带着父亲在第一个教师节获得的奖品,走进聊城师范学院,成为一名准教师。
“父亲是1961年的师范生,他总说‘当老师是个良心的买卖’”在周黎明眼中,父亲是一位极其认真的教师,从教一生,写字始终一笔一画、从不潦草。这份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,深深融入周黎明的血脉,成为他三十七年教育路的底色。
而真正点燃他从教理想的,是初中时的恩师商玉银。初二时,周黎明的成绩一度跌入谷底:“除了语文勉强及格,英语不到10分,数学也只有十几分。”那时他心灰意冷,甚至打算回家种地。
转折发生在商老师宣布他担任英语课代表的那一天。“我当时不敢信,还以为老师说错了。”但商老师却告诉他是特意这样安排的,目的就是为了督促他学英语。这份信任和期待,成为周黎明逆袭的起点。他自制英汉小词典刻苦记单词,主动找老师补课,仅用两三个月时间,就把各科成绩追到全班第一。两年后,他更以全镇第一、全县第四的成绩考上了中专。
“商老师用大爱和智慧,改变了一个农村孩子的命运,也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:当一个好老师,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!”周黎明说。
“人之初,性本玩”
从“玩”中学的创新实践
毕业后踏上讲台,周黎明始终以父亲和商老师为榜样,三十七年如一日,不忘初心,全心投入教学,并勇于改革创新。
“我主张‘人之初,性本玩’。”在周黎明看来,自然万物都是生动的教学资源,也是走进学生内心的重要桥梁。“学生真正的心声,往往是在玩耍中自然流露的。”校园里有一片李子树,果实成熟时,他会带学生去采摘,孩子够不着的,他就亲自爬上树摇下果子;从教第一届学生起,每逢大雪天,他从不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上课,“一定会带他们出去玩上至少一节课”。
他始终秉持“儿童本位”的教育观配资免费体验平台,认为教育者应当回归孩子的视角:“简单说,就是把自己当学生。回想我们自己当年,我就很讨厌写作业,所以现在当了老师,也绝不拼命布置作业。否则,就不是儿童本位。”
航心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